IMG_8950.jpg

論語裡的<三十而立>指的是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人做事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經過十五年學習與磨練,到了三十而立,立就是做事合於禮(做事都能夠考慮周到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有些搖擺或迷惑的現象,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四十而不惑>。古人是有大智慧的。我在27、28歲那個有點懂、有點不懂的歲數,的確比較有意願嘗試新鮮事(例如來英國工作、架設部落格....等等)。在那個年紀也很難想到<未來>。<未來>要做什麼,<未來>到底來不來,<未來>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 說真的,在27、28歲那個年紀,根本沒想那麼多,跳開舒適圈,到一個新的國度重新找工作、建立社交圈,對我來說那個過程是一段很長的(黑暗)空窗期。來到英國後,在英國的前五六年,我仍是時時刻刻在懷疑自己當初做的決定,時時刻刻都在比較著舒適圈與英國的差別,每天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出國。那我真的有在三十歲前後確定什麼嗎? 嗯,可能就是我29歲在卡思商學院讀了不動產金融碩士學位。我知道我喜歡不動產,也喜歡金融,所以這個學位課程提供的知識讓我可以將我喜歡的兩個領域結合一起。現在回頭看(十多年後、就快要跨到四十門檻前),我覺得來英國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英國(倫敦)是金融大城,全世界的資金都想盡辦法流入倫敦做投資,或透過倫敦到歐洲各國投資。透明的系統機制,讓投資者能夠安全地投資。在倫敦工作能夠碰到跨國項目,到世界各國出差,跟著從世界各國來的精英交手學習。這樣的機會在舒適圈裡碰不到的。讀碩士也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這給了我進金融業的敲門磚,讓我找的一份我自己喜歡且讓我安身立業的好工作。我認清自己的能力與職責,盡可能把本分做好並不越矩。<未來>其實就是珍惜現下,身體不好,沒有未來。<未來>其實就是牽著小孩的手,每天戴著他們上學,不然一生疏了,未來想牽他們的手都沒機會了。<未來>就是明天,所以一定要今日事今日畢,今天不過好,明天不見得能更好。<未來>十年,我這身臭皮囊就只有往老化的方向走,以前喜歡的慢跑、單車、游泳、高爾夫或滑雪,現在不可能樣樣都來了。所以我一定要取捨。我最愛的真的只有滑雪。 希望未來十年能夠滑雪滑好滑滿(室內或室外都行,一個鐘頭或一周都行)。這兩個月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要幫自己買個什麼禮物紀念一下解鎖四十大關,但是左想想、右想想,上有高堂、下有妻小,錢還存起來給小孩將來上大學用吧。所以什麼都沒有買。哈。

IMG_895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opa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